敖江流域的连江县蓼沿乡曾经是石板材加工重镇,上世纪80年代末探明花岗岩储量6亿立方米。高峰时期,蓼沿乡石板材上下游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石板材在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留下“牛奶溪”、青山挂白、粉尘污染等一系列伤痛。
2015年底连江县出台《关于依法关闭敖江流域饰面石材矿山的通告》,注销关停全部石材矿山,并组织力量对矿山进行恢复治理。
如今经过两年多的治理,记者再次走访蓼沿乡,只见清澈的溪水潺潺流向远方,连绵的青山静卧两旁,空气中飘来瓜果的清香……曾经的石板材重镇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矿山复绿 生机盎然
驱车沿着蜿蜒的山路颠簸而上,来到岐山村一处矿点,齐腰高的巨菌草在风中摇曳,一派绿意盎然。
山体岩石裸露,植被严重受损,废渣堆场杂乱……这是半年多前这座矿山的样子。青山挂白,是矿山开挖常见的“后遗症”之一。
如何治理?
蓼沿乡进行了两年探索。“被损毁矿山修复包含山体的三个面,平面、立面、坡面。一开始,我们根据山体不同位置,尝试种上山杜英、枫香、桂花、芦苇草以及爬山虎等绿植。经过尝试后,发现矿山表面一般以砂石居多,肥力不够,这些作物都不能很好地满足复绿要求。”蓼沿乡副乡长谢伟彬告诉记者。
经过考察,他们专门为矿山治理引进了巨菌草,采用的是福建农林大学专家的技术。
巨菌草植株高大、抗逆性强、产量高,只要一棵就能固定约一平方米的水土,是涵养水土的利器。“它还含有丰富的粗蛋白和糖分,是高产、优质的菌草之一。用它作为培养料,可以栽种49种食用菌和药用菌,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谢伟彬说。
目前,蓼沿乡的30座矿山中,23座已经完成治理,剩余7座正在进行覆土绿化,全部采用巨菌草种植模式,预计年底全面完工。
矿工转行 一样致富
今年46岁的黄法春曾经是矿山的打石工人,如今他与妻子谢洪兰一起经营着家庭农场。眼下,农场的脐橙到了丰收季节,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
农场的名字叫春兰,来自我们两个人的名字组合。”女主人谢洪兰说。谈起农场,她的脸上满是幸福的表情。
黄法春2016年从矿山行业退出后,夫妻两人便琢磨着另谋出路。果树种植收入可观,比起矿山的活儿也相对轻松,他俩决定合力管理果园,今年又种了1000多株果树。
“以前不说矿山的空气有多差,我整天就担心他打石遇上意外。现在好了,闻着果香干活,轻松不少,挣的也多了。”谢洪兰说,自从石板材业全面退出后,她最大的感受就是溪水更加清澈了,“以前水里都是石粉,现在又能看到鱼虾了”。
好山好水育好橙。春兰家庭农场有200多亩脐橙,每亩产量约2500公斤。“等到下月脐橙完全成熟,各路批发商就会上门采购,自驾来采摘的游客也会有不少。”黄法春乐呵呵地说。
如今蓼沿乡培育了10多家生态种养农场,吸引自驾游游客前来游玩、采摘。渐渐恢复生机的绿水青山,再次成为当地村民的金山银山。
矿厂转型 满山茶树
仙屏村口,一家石板材厂传来“乒乒乓乓”的响声。不是都关停了吗,难道有人重操旧业?
走进去后,记者的疑团解开了。
原来,这家石材厂正被改建成茶油加工厂。来自连江县阳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聂林芳和黄国涛,是其中的两名新主人。
“看见那座山了吗?那上面都是我们的油茶树。”黄国涛指着远方的山头告诉记者,2011年,他父亲黄时晃放弃了建筑行业的高利润,回到蓼沿乡,联合30名林农创立了合作社。经过数年精心培育,合作社的2000多亩油茶树已进入初产期,急需建厂来加工茶籽。
蓼沿乡清退石板材业后,有不少工厂空置,他们看中了仙屏村的这家石材厂,并得到乡政府的支持。
“乡里正在积极帮我们解决电力问题,相信很快就能落实。”聂林芳告诉记者,榨油设备已经订好,待厂房地面硬化完成即可安装开工。
聂林芳带着记者来到油茶园,只见满山绿油油的油茶树上,结满了油茶籽。
“立冬后,树上的茶籽就可采摘,再运到新工厂压榨。看,油茶树‘抱子怀胎’,不仅有即将成熟的果实,还有无数含苞欲放的花蕊,这些可都是明年的果实,来年收成一定更好!” 聂林芳满怀憧憬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