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镇企业界大佬、宝达陶瓷董事长蔡聪捷先生来访,他的目标实在是令我头顶闪过一道光。他说,他们想在石材市场卖瓷砖,并且想通过我们的石材媒体宣传推广他们的产品,希望与石材人有更多的实质性交集。而他们的产品,其实都是维妙维肖地模仿各种石材的纹理,目前已经能做到“比石材更像石材”。
做了14年专业石材媒体,笔者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若说,华辉文化仓库的大理石板材堆里那些很刺眼的、标价都在2000元以上的意大利仿鱼肚白大板瓷砖,只是惊艳了石材人,并未激发他们更多的想象能力。那么,宝达即将完成的动作,是否该让石材人开始有另外的一些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想法了呢?比如,石材业与陶瓷业,或者其他大建材业态携起手来,互通有无,并肩发展。而在国内有200多家加盟店,属中上规模的宝达,是具有业界代表性的。
面对蔡聪捷先生的“创新行动计划”,没能第一时间回过神来的笔者,却立马联想到石材业与瓷砖业那场著名的官司。第一审,当代表石材行业的高时完胜代表陶瓷行业的简一的消息付出,石材业界的那种狂欢。几个月后的第二审,剧情却突然反转:简一上诉,厦门中院裁定“该案件发回一审法院重审”。至此,打成平手。而二审出来之后,显然已没那么多石材人在关注了,甚至许多人都不再关心结果。这意味着什么呢?
笔者问蔡聪捷先生:你们陶瓷界都怎么看这场官司?他笑着说:那是互相炒作,制造轰动效应呀,这样的做法比上央视的效果还好,而且花的钱更少,说明两家企业的老板都很有品牌经营思维。
在陶瓷界,这场打得人人皆知的官司,只是“老板有品牌经营思维”。而在石材界曾……笔者不再描述。
前天因缘际会,与一群学友到厦门红星美凯龙参观一家陶瓷店,只见所有建材店都是特别熟悉的五光十色,俨然走进了“石材”的海洋。可惜,我没有看到一片真正的石材,看到的都是模仿石材的瓷砖。
尽管陶瓷界大方承认,瓷砖虽然越来越像石材,但有的地方并不能完全取代石材。据说简一一年要用到接近9000万元的石材作为他们的工程配套材料,其他的陶瓷公司也同样要在他们接到的工程单中用到真正的石材。换言之,陶瓷界对石材界的了解,远远高出了石材人自身被了解的程度。笔者听到了不止三次,陶瓷公司建起比石材行业更齐全的天然石材样品间的故事。
遗憾的是,在消费都必到的终端建材市场,我们还是未能看到真正石材的影子。更鸟惊鱼溃的是,作为普通消费者的这群人,不自觉的谈到陶瓷产品时,竟然还加一句:“真正大理石有辐射”。这就是消费者对大理石的认知!他们喜欢大理石的样子,但对真正的大理石却敬而远之。深知真相的笔者刚好在本场活动中担任的是主持人,赶紧好好地为大理石辟了一下谣,但不确认,他们到底真正认可我的观点没有。
最近国家加重补贴比例的至少有六大类型的新型建材,成本低,产量高,随随便便一家都能达到年产量2000万平方米的企业。更是该令石材界忧心忡忡,随时感受到被取代的危险。
不仅仅是陶瓷行业和新型建材材料,在各类展会上,我们看到更多建材行业也在大师模仿大理石纹路,比如木业,也运用得让人真假难辨了。而这么多数不胜数的“赝品”,只能说明石材的魅力真的足够强大,却也同时残酷地警示:天然石材虽美,若要更好地生存,只靠天然的“颜值担当”再也不够了。那么,石材行业未来如何继续谋求良好的生存空间呢?
笔者以为,应该从几个方面进行发力:其一,需要好好地挖掘和发挥天然石材的不可替代因素,比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带给它们的唯一性、天然性;其二,提升石材产品的形式和附加价值,多元化、艺术化、人性化、平民化,争取溶入千家万户中去,让更多人了解石材,真正喜欢石材;其三,降下身段,主动跨界,通过产品的互相融合,与其他行业真正携手并进。这也是我们南安政府已经大力推广好几年的“泛家居产业”。其四,让石材产品成品化、标准化、品牌化,告别半成品、无服务的时代,以品牌的形式拉近终端消费群体的距离;其五,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溶入大数据时代,让石材生意更便捷;其六,抱团发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敌为友,回归商业本位,主动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总之,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现阶段,其实是石材行业危机和商机并存的阶段。不愿意改变的,显然将很快被淘汰出局。而勤于思考善于变革的,才能找准方向,那么,一片蓝色的海洋则呈现在眼前。
笔者想运用一下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名言来结束本文: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来源:天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