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导读
自石材走进人们视野,其命名问题就一直是热门话题,时不时就被人们拿出来玩味讨论一番。除了一些以“地名+编号”的形式命名算是中规中矩之外,更多的是采取博人眼球的方式进行命名,像奥巴马木纹、奥特曼、莎安娜、路易十三等,雷人之余,确实为石材品种在采购商心中带来了一定的加分印象。如果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营销手段,尚有说辞,但对于其中的国产石材洋名化现象,透露出来更多的则是国人对于本土文化、国产石材不自信的表现!
国货洋名化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称的“潜规则”,好像只要跟洋气的外国名扯上关系,便预示着这个货的销路一定不会差。在大家所熟知的一些日用品中,很多都是戴着洋名面具的国产货,比如说男装中的马克华菲,实际上是七匹狼旗下产品;再比如一些食品,像“丹麦曲奇”、“美国豌豆”、“瑞士卷”等貌似来自国外的产品,其实追根溯源会发现,这些打着进口零食口号的产品与标称的地名没有多大关系,有些仅仅是某些配料来自国外,或者是采用国外的硬件设施和技术,便口口声称自己为国外产品。
上述的现象从源头说起则要归到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的虚幻认知,同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也逐渐丧失,否定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全盘西化的声音从此甚嚣尘上,从未断绝。而其中,国货洋名化也随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石材行业也未能幸免。
据石材行业某资深人士说道,这种现象已经见怪不怪,标榜国外石材命名的问题已经根深蒂固,比如大家认为“克林米亚X”感觉很高大上,但如若换成中国本土的名字,则瞬间感觉低了很多档次。此外,部分料来自国内矿山的“爱马仕X”,全部来自于国产的“印度X”、“英国X”,以及具体到来自广东省的“土耳其X”和“意大利X”,都与其标称的地名完全不相关。
当然,这只是国产石材洋名化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洋名化现象隐匿于这个大市场的洪流之中。但中国石材人应该知道,同属于地底下挖掘出来的石头,同样接受了日月精华、亿万年锤炼,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国产石材质量根本不输国外石材,应该得到同样的待遇,通过产品的命名而标榜自己的优越,这只属于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欺骗。
国产石材洋名化,欺骗的不止是自己,更是广大的消费群众。一方面,如果商家只是想通过命名来混淆视听,让采购商误以为产品来自国外,没被揭穿,自然皆大欢喜,但若被发现,则等同于让顾客感觉商家对于自身产品不自信、没底气,带来的后果便是产生了信任危机之后以至于不能长期合作。
同时,要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商家以洋名来进行销售,且没有告诉顾客实情(即产品真正的原产地)则需要敲响警钟,因为这已经属于虚假宣传的范畴,按照相关规定,它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需要被查处并赔偿消费者。
其实,石材圈大可不必用洋名来标榜国产石材,因为要知道在所有的石材品种中,均价最贵的石材仍属国产的山水画,中国石材人要提高自身的认知,用过硬的产品质量来与其他国外石材产品进行抗衡,而不是冒风险的蹭洋名,打“擦边球”。
来源: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