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名石材包工头水头演绎“匠心”
过去的30年里,外包作为一种减少成本及更有效的分配内部资源的途径被石材生产企业采用。
在石材行业里,除了质检、仓管等少数工序外,大部分工序都可实行外包。业内人士透露,2015年以前,南安的石材企业普遍存在外包现象,完全厂工的企业屈指可数。而2015年以后,一些相对缺乏共性的外包呈回落态势,如异形加工等业务。尽管有些类型的外包业务下降这一事实确实存在,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外包仍然是石材生产运营的主要方式。
既然外包这个事务一直存在着,必然需要有人去承接、对应。而承包某一工序的负责人,我们就称之为“包工头”。据不完全统计,南安有大大小小的石材包工头上千人,他们带领着数万名工人承包了南安千余家石材厂的繁琐工序。
本周《石材专刊》将走近这些包工头,听他们如何走上“包工”之路,如何带领团队斩获多家企业的信赖,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规划自己未来的路。
“包工头”的后黄金时代
初见蓝加茂,在他刚刚开业的会所里。眼前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同时跨越了酒店、石材、驾校、金融等多个行业。哪怕是做了这么多行业,他依然把每项都做到极致。目前,蓝加茂承包了华辉、联峰美、新万龙等3家石材复合板行业明星企业的磨边倒角工序。月产量达到3万多平方米,是同行业里的佼佼者。
年纪轻轻的蓝加茂凭的是什么,可以让3家大佬级企业愿意把磨边倒角这么重要的工序交给他。蓝加茂的一句话,让记者吃了一惊:“别看我年纪小,我从事石材行业十几年了,可是磨边倒角的老师傅了。”
1997年,年仅14岁的蓝加茂因为种种原因辍学,跟着老乡来到南安打工。第一份工作在官桥的一个煤场里拉煤沙,一个月工资240元。因为这份工作,他认识了煤沙厂对面瓷砖厂里的磨边倒角工人。
“我看做磨边倒角很轻松,不用挑重担,只要重复做着一道工序,每个月都可以领800块钱。”蓝加茂说,在对厂员工的帮助下,他得到了试用的机会。
一下子翻了近3倍的工资,蓝加茂特别珍惜这个机会,总是主动留下来加班加点。2003年,随着南安瓷砖厂的相继关闭,石材行业的崛起,石材用工紧缺,蓝加茂也加入了石材大军。而这一次,工资再一次翻了3倍。
然而,蓝加茂的真正转折点是在2006年。这一年,蓝加茂受聘于一家石材企业,从事复合流水线管理。这一做便是6年。6年里,蓝加茂的专心、细致,为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说,除了指导工人操作外,还对单批的石材生产成本做了详细的记录并计算。
“要想了解成本,就得根据平方数去统计胶水、磨料的用量,并换算成价格,再加上水电费就可以知道每平方米的加工费。”蓝加茂说,读书时,顽皮叛逆,无心学习,连千瓦时和度的关系都弄不清,但是工作以后,他逼着自己去学会自己从来没想过的事。
2011年11月,这个让蓝加茂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他签下了第一家石材企业,成了小包工头。之后,主动找他的企业越来越多。此时,蓝加茂却做了“先加后减”,即先把小订单也做了,到后面慢慢只承接大订单。
跟蓝加茂一样,从工人到包头,是绝大部分包工头的发展路径。今年50出头的许心斌也是众包工头中的一个。在从事石材以前,他是一个水果批发商。因为事业失败,他转而进入了石材行业。
2008年,失意的许心斌从河南辗转来到了水头,在一家石材厂当起了刷胶工。曾经经商几十年的他,不甘打工,在一线沉淀了5年以后,亦独立出来,开始走上“包工”之路。目前,他承接了海西石材城和锦德石材2家企业胶补工序,并成立了“诚质石材服务”工作室。
许心斌介绍,以前60%的石材企业会把胶补这个外包工序承包出去,如今仅有30%-40%的比例,但依然是个不小的市场。仅水头一地,刷胶包工头就有好几十个。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在业内略有盛名的老戚,是教师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