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595-86811139

新环保法环境公益诉讼第一案宣判:石材厂赔127万

2015-10-30 10:23 浏览:88710 评论:0 发布:东南网   
核心摘要: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一审宣判,为今后类似案件提供诸多借鉴 民间环保组织赢得“首战”

29日,新《环保法》实施后全国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在南平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南平中院经审理认为,被告谢某、倪某、郑某、李某行为具有共同过错,构成共同侵权,判令四被告在5个月内恢复被破坏的28.33亩林地,在该林地上补种、培育、管护三年,并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127万元;如不能在5个月内恢复,则另赔偿生态环境修复费110.19万元。

南平中院审理查明,2008年7月底,在未经采矿权审批主管机关审批情况下,谢某、倪某、郑某从李某手中购得南平市延平区葫芦山砂基洋恒兴石材厂矿山的采矿权。该矿采矿许可期限至2008年8月止。随后,李某等在未办理采矿许可延期手续和未取得占用林地许可证情况下,开采矿石并扩大塘口,将弃土和废石向山下倾倒,造成28.33亩林地植被受严重破坏。

2014年,谢某、倪某、郑某等三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今年1月1日,非营利性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福建省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依据当日开始施行的新《环保法》,向南平中院提起环境公益诉讼。南平中院受理后,于5月15日、6月5日两次公开开庭审理。

“我们力求通过个案参考以及案件本身的影响力,来推动整个环境公益诉讼的发展。这一案无论胜诉与否,都具有显著的标杆意义。”绿家园环境友好中心主任林英表示,对一审结果比较满意。

被告方表示将上诉。

本案中原告主体资格问题,是争议焦点之一。最终法院认定原告自然之友、福建绿家园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作为公益诉讼原告的主体适格。“作为首案,这一认定对今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借鉴意义。”南平中院副院长林东波说。


林东波介绍,本案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依原告申请通知专家辅助人出庭就评估意见和专业问题提出意见,经质证后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本案还首次判决赔偿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此外,南平市国土资源局延平分局、南平市延平区林业局虽然对环境保护负有监督管理职责,但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其与本案处理结果没有民事法律利害关系,不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第三人承担责任。

“这也明确了行政执法机构不承担公益诉讼民事责任。”林东波表示。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生态庭庭长祝昌霖认同林东波的观点。“我们审判的公益诉讼案应当具有导向性作用。南平这一案件在之后的司法实践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近期石材贸易公司都赶着发货

上一篇:

给我鹅卵石材料 我们用爱艺术建造(图)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stone139@qq.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