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头,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经济发达,到处是石材厂。然而,在该镇的水头村湖内自然村,却见不到任何石材厂,这让人无不感到惊奇。
近日,记者来到湖内,试图了解这里的建筑物和民众生活状况。
现状村落人烟稀少见不到石材厂
近日,记者来到湖内路口,在这里,外面的一切繁华似乎都与它无关。走了许久,只碰见两三个满口外地口音的孩子在奔跑追赶着。
走进一户人家,与一名中年妇女几句闲聊,听得出她不是本地人,她说,她和丈夫、两个孩子租住在湖内,丈夫在水头街摆摊。“现在这里很少有本地人,有的也只是老人家,年轻人都跑到外面盖房子了。”
在一座祠堂处,记者遇见了一位老阿婆,她白发苍苍,拄着拐杖,说话含糊不清,记者只听得一句:我嫁到湖内已53年了。跟谁一起住?记者问。她答道,孩子都搬出去了,可她不愿意离开。
走了1个半小时,记者发现,这里见不到石材厂,这对被号称“遍地是石材”的水头来说,实属罕见。
走访村民多在外经商不少古建筑保存完整
走访中,记者发现,不少房子外墙已脱落,也有不少石头建筑物保留相对完整,房子燕尾翘脊,布局严谨,气势恢弘。木雕、砖雕、石雕、泥灰雕精美逼真,尤其石浮雕八骏图寓意含蓄,令人叫绝。
为何湖内所有石头建筑物还保留得如此完整?人烟为何如此稀少?
就此,记者采访了泉州市五里桥管委会副会长吴再造。吴再造现年87岁,是湖内“建源家族”中最年长的老人,见证了湖内的发展变化。
他说,湖内之所以还能保留这么多石房,一是湖内处于镇中心位置,不宜建厂改造;二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只要是户口在湖内村的,5口便可分得一家店面,所以湖内人是最早一批经商的。
据悉,水头街、福兴街、鑫顺街、厦盛路、时代新城、东南小区等多条商业街,如今多是湖内人在经营。早期经商的人,选择多处购置房产,并未有动祖屋的念头。这便是湖内古民居能够保存得较为完善的主要原因。
建议湖内形象至关重要改造需听取群众意见
据悉,自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支持泉州石结构房屋改造”文件以来,泉州多地古建筑群被纳入改造计划,水头湖内建筑群位列其中。
水头镇政府工作人员表示,湖内确有个别建筑保护较为完善,且不少建筑风格确实值得被当作本土文化保存,但很大一部分房子已存在安全隐患,需合理改造。
在泉州市某机关单位上班的吴向阳表示,湖内需要统一改造。湖内位于五里桥附近,形象至关重要,但改造应多方面听取群众意见。
从南安市汽车运输修配厂退休下来的老干部吴明培也表示,如果湖内整体需要改造,则尊重政府的决策,希望湖内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保护性改造。
“80后”的吴家和则对从小居住的老房子存在浓厚感情,他很希望富有传统特色的石头房子能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