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与搬,始终是石材人绕不开的话题。
郑州京珠石材市场、福州南方石材市场、浙江缙云石材市场、成都金府、福隆石材市场、合肥红旗石材市场、台州洪家龙大石材石材市场……这些曾经在石材界赫赫有名的石材市场,由于搬迁,早已尘封在部分石材人的记忆里。
而今年七月中旬完成腾退的曾经华北最大的石材市场——西直河石材市场,也即将画上句点,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在这座于2003年开市并逐渐发展至鼎盛的市场内,偶尔还能瞧见几个商家的身影,在为拆迁和搬迁做着最后的工作。这个昔日寸土寸金的繁华交易地带,没有了当初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了人头攒动的盛景,更没有了讨价还价的商气,取而代之的是商铺拆迁后留下的墙皮、砖头以及零星而立的房屋空框架,几块高大牌匾静静地矗立着,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市场过去的辉煌。
“北京的每一块石头都来自这里”
在福建人阿和的记忆中,西直河对于石材人而言就犹如麦加之于朝圣者般的存在。
“这里曾是石材人的乐园,在它最鼎盛的时候,北京的建筑石材95%以上都是来自于此,整个华北和东北的建筑石材80%以上也是从西直河发货,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西直河的石材不可或缺。”阿和向《海西石材》杂志回忆道。
他口中的西直河,指的便是位于朝阳区东南部五环以外区域的石材市场,恰处于京津城际铁路和京津高速进京的门户地带,其中包括西联石材市场、新纪元石材市场、翔东天利石材市场、天成元石材市场、玉秀国际石材市场等七个大型石材市场,总占地面积近300公顷,大大小小的石材企业高达60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近2万人,在西直河最鼎盛时期,年交易额高达300亿元。
2004年,阿和慕名从水头跑到北京经营石材,事业起步伊始便是在西直河。
“西直河的前身,实际上是西四环的玉泉路石材市场,在2001年时由于北京申奥成功,玉泉路需要修路、治理,石材市场便也被要求搬走。”阿和介绍道,“而地处朝阳、大兴、通州三区交界,又临近京哈高速、京沪高速的西直河于此时进入了石材人的视野,当初玉泉路的石材人相中了西直河在物流方面的潜力,便决定在此另起炉灶。”
择址西直河,就当时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明智的决定。随着北京申奥成功,其城市建设以及房地产开发迅猛发展,对石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西直河的产业规模乘着东风快速膨胀。
“北京石材业最火的就是2003年到2009年这段时间,也就是奥运会的前后,在房地产最热闹的那段时间,北京工地上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由西直河销售出去的。”阿和回忆道。
西直河这个昔日寂寂无闻的边缘村庄,便也随着产业的发展,一跃成为北方最具人气的石材集散地,并形成了一条以石材石艺为主,货运、仓储以及餐饮、娱乐、住宿等为辅的次级产业链态。
西直河当地村民小李向《海西石材》杂志介绍道:“石材行业进来这里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村里的人多了起来,经济也发展起来了,比如最开始这儿的房子一个月20块的房租都没人要,到现在最便宜的也得2000块一个月。”
石材行业发展至巅峰时期,西直河的外来人口曾经达到了6万人之多,全村资产过千万的石材企业也逾30家,资产过百万的更是多达100多家以上,高产值也给西直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教育、文化、医疗条件也得到改善,包括现代化幼儿园、文化广场、公园、医院都迅速落成。
西直河石材市场,石材市场
然而,时至今日,大部分的外来人口已经陆续地离开了西直河,包括阿和,他的石材加工厂也已经拆迁完毕,即将离开这个居住了近10年的地方。
在西直河石材市场原址上,新种植的小树很多都已经长出了嫩绿的枝桠,按照规划,这里将摇身一变,成为北京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拆迁的西直河石材市场原址将变成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
拆!拆!拆!
石材行业高污染的特点,注定了它无法融入北京日益扩大的城市圈,而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也让石材业这种被打上污染烙印的产业,不得不时刻面临着被腾出北京城的窘迫处境。
即使身为北方石材最大的货源地,西直河也未能幸免。
一业内人士告诉《海西石材》杂志,西直河这个自发形成的石材市场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扩张,渐渐地与“绿色北京”格格不入,除了石材生产加工造成的水污染、粉尘污染之外,由于产业人员的大量聚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及周边的社会治安问题。“实际上,大概从2~3年前,便不时听闻上层对这个市场有些意见。”
“石材市场虽然在经营上让我们赚了钱,拉动了村里经济的增长,但是却顾此失彼,在环保方面让我们赔了大本。”西直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军也表示,“随着石材行业及市场的扩张,环境污染、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治安复杂、群众缺乏安全感等问题接踵而来,并且集体承担的社会管理成本日益增高,尽管西直河每年用于垃圾清运、管道清理、环卫保洁的投入成本高达800多万,但是‘脏、乱、差’的现象却始终难以根治,对西直河曾经是救命稻草的石材产业,渐渐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负担。”
据透露,此前,在2013年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便全票通过了对石材市场进行腾退拆除的表决,说明了村民期待着西直河的处境有所改变。
除了西直河村民的意见之外,由于雾霾天气的持续恶化,北京市人大、市政府也曾对区域内的加工业,尤其是会产生粉尘的加工业做出过提案,石材业首当其冲,被列入重点考察的项目之一。
根据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在未来的10至20年期间,北京六环路以内将取消露天粉尘加工业。而据《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4年底将腾退300家污染企业。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原定于2014年年底退出的300家污染企业将提前至10月底离京,需退出的工业污染行业共12个,石材业赫然在列。
在一场由23个政府部门、16个区县负责人参加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工作现场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更是强调,“北京将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严控增量资源在北京城六区聚集,同时,将分领域制定产业、市场、行政事业单位等疏解方案。”
这场愈演愈烈的腾退石材行业的行动,让包括阿和在内的大部分西直河的石材人措手不及,而等到他们醒悟过来,明白“离开西直河已经迫在眉睫”,西直河石材市场已经被列入区域级重点疏解和腾退项目,北京通州区西直河地区改造办旋即成立。
拆迁腾退西直河的脚步声突然走近。
逃离西直河
但就如身边其他的石材人一样,“腾退令”下达伊始,阿和也是举棋不定。疏解工作启动之初,有些商户怀疑腾退只是“一阵风”,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停了;而一部分商户则因为不清楚外迁后要继续到哪里去经营,而保持观望态度。
“那时候,身边的朋友都认为,西直河这个地方好不容易发展到那种程度,突然要搬走,不但需要花费大量财力人力,而且也会白白流失大量的老客户,任谁都舍不得。”阿和告诉《海西石材》杂志,“当初投建工棚、办公室等就花费了数十万,虽然政府对拆迁企业进行拆迁补偿,并给予特殊项目拆迁激励奖,但是厂房的设备搬迁耗时费工,石材搬迁也费力,员工的安置也是个问题,短时间内要求我们搬出市场,这不现实。而且大量的石料以及设备,需要找到下家才好搬迁,仓促之间,我们怎么知道搬迁到哪里去。”
回忆起当初的窘境,阿和仍有些愤慨。而这也是当时绝大部分西直河石材人的意见,为此,他们联名向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够依据西直河的现实情况,慎重对待西直河的石材产业。
“北京城要发展,石材产业要外迁,我们能够理解。但是当时,我们只知道市场要拆迁,却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划,倒是时不时地,河北、天津的地方政府会过来与西直河的商户单独交涉,让商户考虑搬迁到那边去。”
阿和接着说道:“但是,西直河这几十亿的产业规模,怎么是说拆就能拆的?十几年来,西直河已经做到了北方最大,如果因为搬迁,再分散开来,对各方都是损失。拆了以后,整个北京、华北、东北从哪儿进石材?怎么跟那些与西直河打了10年交道的客户们说?这些问题,都没有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我们一开始是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商榷出一块专业用地,让石材行业整体迁移过去。这样不仅会促使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保证石材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但显然,仓促之间的这项提议终究落空。
一业内人士对《海西石材》杂志透露,西直河真正的腾退工作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之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催促下,西直河石材市场加快了拆迁进度,成为首都落后产能搬迁和腾退疏解的示范项目。这个试点的‘麻雀解剖’,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工作,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难点就是如何为那些西直河的商户寻找好出路。”
该业内人士说道,“为此该工程被分解为几个步骤同步进行。一是向商户们反复介绍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争取得到商户理解,让商户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再抱着留在西直河继续经营的幻想;二是为他们洽谈比较优惠的税收政策并出台奖励机制,为商户的腾退减少费用;三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由政府方面协调,协助商户在北京之外的河北黄骅、宝坻等其他地方寻找承接地,帮助商户安家落户。”
成本上涨、订单减少、市场萎缩,利润空间一再缩水,大多数石材企业已经举步维艰
创痛西直河
而就在那一段腾退的高峰期里,阿和明显感受到了与日俱增的压力。
“此前,北京有关政府部门就严格地控制了西直河市场内叉车的使用。因为我们在市场搬运石材时必然离不开叉车,而有关部门严查属于特殊车种,需要持证上岗的叉车,大大提高了它的准入门槛。西直河市场内,大部分是外来的人口,哪里有多少个工人拥有叉车证的?我们在西直河经营石材,逐渐困难起来,生存压力也不断地增大。”阿和感叹道。
激励机制、倒逼机制双管齐下,不少的西直河石材商户最终同意了撤离。在与家人商量好后,阿和也于2015年2月份签订了腾退协议,收拾起经营了十来年的石材加工厂,彻底告别了西直河。
在市场内偶遇的老黄,曾经也是西直河近万名石材从业人员之一,如今他也在为拆迁与搬迁做最后的工作。在十几年间,从玉泉路石材市场迁移到西直河,再到如今黯然离场,见证过这座市场从起步到鼎盛直至没落,老黄不由得感叹道:“在北京做石材生意是越来越难啊,市场拆迁直接导致租金上涨,房产调控致使市场更加惨淡,原材料、人工等涨价又提高了产品的出厂价,而终端价格涨不起来,利润空间一再缩水。现实环境则是交通越来越拥堵、仓储也越来越紧张、市场一会儿说拆一会儿说不拆,租金却仍一个劲地往上涨。”
“从2013年直到现在,不仅订单数量逐年下降,订单额度也在大幅减少。在以前,公司每天能接几十个订单,有时候来订货的都要排队,每个订单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现在,每天的订单少得可怜,有时甚至一单都没有,以前十几万的单子我们是看不上的,现在却成为必接的大单了。本来大多数石材企业已经艰难度日,加之政府搬迁政策的出台,有的企业干脆不做石材生意,借着这个机会转型了。” 老黄不无担忧地向《海西石材》杂志说道:“现在做这石材生意真不是一个‘累’可以形容,10多年间,多次搬迁,如果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建立正规的石材市场,这样的矛盾肯定还会发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本城郊结合部的污染企业被逐步清退、整改是必然趋势
一代“石光”谢幕
一位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告诉《海西石材》杂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如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逐渐清退原本城郊结合部的石材市场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原本‘脏、乱、差’的老旧市场,对环境以及安全都存在着一定的隐患,被整改搬迁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政府在推动低端市场搬迁过程中,要注重和周边区域对接,尊重市场主体意愿,做好承接配套工作。”
与其他商贸专业批发市场不同,石材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外迁择址极为苛刻。“石材专业市场对仓储物流要求是第一位的。市场一定要考虑今后的发展空间、物流、仓储、交通及配套,以及可持续发展。”该专家如是说。
不少从西直河迁出的石材商户,也在全面对比备选地的地理位置、区域发展、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土地价格以及扶持政策等,对河北曹妃甸、香河区等几大区域进行了考察。天津武清、宝坻、河北三河、香河等很多新近成立的市场也纷纷向西直河的商户抛出了“橄榄枝”。
其中四个主要的承接地成为了大部分西直河石材人的首选,即以闽商为核心的河北香河县石材产业园区,以低碳环保为理念的河北易县国际商贸城,地处天津临港经济区的天津滨海国际石材港,黄骅港万国(国际)石材商贸城。
阿和便随着原先西直河的商户,一并到了天津进行了市场考察。“既然一定要走的话,那早点去找个好的市场抢占个先机不失为一条退路。”在他看来,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专业市场外迁已成为定数,与其死守着存在大变数的老市场老环境,还不如迈出脚步去开创更好更长远的经营环境。
如今,阿和也已经在天津一家大型石材市场“天下石仓”找到了新的落脚点,对于将来的发展,阿和还是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只是对于他而言,从北京迁移到天津的短短一段路程,失去的不仅是那一部分客户,连带的还有对那一代“石光”的记忆。
编后语:
从北京通州区西直河地区改造办了解到,截止7月中旬,市场的腾退协议已经基本签约完毕,腾退面积逾95%,正式进入了收官阶段。改造办的负责人向《海西石材》杂志介绍,由于该地区土地性质为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用地,所以在拆迁结束后,西直河82%的用地将全部还绿,剩余的18%的土地将开发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展高新技术研发、设计研究、会展等项目建设,并完成必要的配套设施管理,为城市中心区以及CBD高端企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已经完成了50%左右的建设任务。
在西直河的原场址上,与切割机的轰鸣声和漫天飞扬的尘土交相辉映的不再是往日繁荣的交易景象,那些已经被拆除的楼宇和厂房如今早已被大片新栽种的树苗所取代。
商铺拆迁后留下的墙皮、砖头以及零星而立的房屋空框架,几块高大牌匾与大片青绿的树苗形成了一道鲜明的分割线,一边代表着西直河石材市场的过去,一边则代表着石材企业腾退后,这片土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