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石材(主要是花岗石)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比较悠久。古代建筑上,就已使用花岗石建造城墙、石祠、石庙、石墓、石房子、石塔、石桥及雕刻工艺品。建于五代时期高35米、七层八角的福州崇妙塔,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大型石塔;在莆田,历代石刻、石建工程遗留丰富:建于宋朝元丰八年(公元1085)著名的莆田木兰溪大型水利工程,气势壮观;建于宋朝广化寺释伽佛塔,也是古代莆田石雕工艺水平的见证。北宋元丰元年(公元1078)建造的著名的泉州万安桥长540米,以及南宋绍定至淳祜年间(公元1228-1241年)建造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八角五层),其中镇国塔(东塔)高48.24米,二寿塔(西塔)高44.06米,都是用南安丰洲的花岗石(称“砻石”)建造的。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州一带宋代建造的石桥就有五十座,都是取材于当地开采的花岗石。
解放后,福建石材开采和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国内兴建的许多重大建筑物及名胜古迹也采用了福建省花岗石。如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主体44根大明柱及南昌“八一”起义纪念塔的部分关键构筑部件和浮雕,就是采用福建省南安丰州的花岗石。厦门和东山岛的两条海堤,全部是用当地开采的花岗石砌筑。沿海地区的民房,更以当地产出的花岗石作为主要构筑用材。
福建的石雕工艺久负盛名,素有南派、北派之分。由于不同地域资源的不同,形成以软石为原料的寿山石北派雕刻工艺以及花岗岩为原料的莆田、泉州一带南派雕刻工艺。这二派工艺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品种琳琅满目,石文化内涵深刻,源远流长。目前福建省花岗石石雕已形成沉雕、圆雕、浮雕、线雕、影雕、微雕等六大类数百个品种。主要品种有石碑、石狮、龙柱、灯笼、璧雕、石桌、水钵、栏杆、石碓等。这些产品造型美观大方、形态自然逼真、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深受国内外用户的赞赏!
福建省天然饰面板材加工始于七十年代后期。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掀起石材开发和加工热潮。据初步统计,全省从事花岗石材开采的企业约有1.2万家,石材加工企业约有4000家,全省现有石材机械machine/设备、金刚石工具、磨料磨具、检测仪器等制造企业近百家。随着石材加工业的迅速发展,与石材相关的石材地质检测、设计、科研等基础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全省已基本形成比较完整的石材工业体系。
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一、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制向多元化转轨。
福建石材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吸引外资的增加,短短十多年时间,原先以南安市石料厂,惠安县石雕厂为代表的国营单一制企业结构的主宰地位已被彻底动摇。集体、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个体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局面业已形成。
二、开采加工技术由手工半机械machine/向机械化、现代化发展。
七十年代以前矿山开采多为私营个体以手工半机械machine/开采方法为主,石材加工手工操作位居主流。八十年代中期,伴随石材全球化战略实施,国际市场对石材出口需求剧增,开采加工技术也突飞猛进。矿山开采方面,大型桅杆吊,电动气动空压机、挖掘机、铲车等现代机械machine/以及定向爆破和火焰切割等先进技术相续运用,开采规模与档次均有质的提高。在万余家矿山中,当推宁德虎贝“丁香紫”矿、“金沙黄”矿和古田鹤塘“桃花红”矿、安溪“安溪红”矿,武夷山小东坑矿山、厦门“海沧白”矿、晋江“巴厝白”、“内厝白”矿的机械machine/化、现代化程度最高。
三、加工产品古今结合,东西方交融,品种日益多样化。福建石雕产品在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广汲世界各国雕刻创作之精华,现已形成民族传统雕刻为蓝本,日式墓碑(含外栅配套产品)为主线,欧美风格制品为辅佐的石雕刻制品加工格局。饰面石材也由原本单一厚板生产转为超大板、超薄板、烧毛板、剁斧板及高附加值的圆形异形石材产品多样化生产。
福建省石材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的泉州、漳州、厦门、福州、莆田以及宁德地区的福鼎和福安市。以泉州市加工厂最多。
四、石材科研、机械machine/工具、检测仪器生产向高、精、尖方向迈进。现有百余家科研单位、机械machine/器具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有以砂锯为主的大板生产线、双向切机为主的薄板生产线,以及墓碑外栅成套加工设备等。近几年新增有异形材、圆柱板、烧毛板等加工设备制造企业。其中有填补国内空白的手提风动雕刻锤、手提风动研磨机、手拉切割机等加工墓碑和工艺品专用设备。
五、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出口创汇成绩斐然。
据初步统计,1997年福建省年产花岗岩荒科约150万立方米,产量名列全国第一;全省花岗岩板材产量达7540万平米,产量名列全国第二;大理石板材产量达102万平方米。福建省石雕制品出口创汇额占全省石材产品出品创汇总额70%以上。
综上所述,福建省石材工业不但生产销量上名列全国前茅,而且石材产品出口数量和创汇额已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已成为我国石材生产大省和最大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