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污染、低税收 市场外迁成必然
实际上,从西直河迁出已经是北京石材企业的第二次搬家了。“2003年,玉泉路那边的石材产业因城市建设拆迁而搬到西直河这边。西直河地处朝阳、大兴、通州三区交界,通俗点说就是三不管的地方,发展经济很困难,但这里临近五环,与京哈高速、京沪高速也挨得很近,正适合做物流,而石材又和物流关系密切,于是西直河与石材商一拍即合。”石材商会常务副秘书长马振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马振平说,北京的建筑石材100%来自西直河,整个华北和东北的建筑石材80%以上也从西直河发货,对中国北方地区来说,西直河的石材不可或缺。
尽管是北方石材最大的货源地,但渐渐的,西直河石材市场的存在也让当地百姓头疼不已。“对于当地来说,这个市场越来越成为一个巨大的负担。”西直河村党支部书记李军说,“石材加工造成环境污染,市场扩张带来人口集聚、交通拥堵、环境脏乱、治安复杂,群众的安全感和居住舒适度逐年下降。集体承担的社会管理成本日益增高,每年用于垃圾清运、管道清理、环卫保洁的投入高达800万元,但脏乱差现象始终难以根治。”
西直河村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虽然西直河石材市场的年交易额高达300亿元,但西直河石材市场带给当地的税收却寥寥无几。据悉,西直河的绝大多数石材企业都没有在当地注册,2012年上缴朝阳区的税收只有196万元。“一边承受着污染的压力,一边却又没有实际的利益,外迁成为了改变现状的惟一途径。”该负责人说道。
对于距离CBD仅15公里的西直河村来说,经营石材市场渐渐成了一笔“赔本”的买卖,村民们期待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在2013年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全票同意对石材市场腾退拆除。
十八里店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2013年开始,十八里店乡政府已为有意赴外埠发展的石材企业联系了天津武清,河北香河、黄骅和易县等新址,不少企业已经建设了新厂房。
该负责人介绍,根据相关规划,市场腾退拆除后,将用于绿化产业发展。其中,82%的用地将用于还原绿地,其余建筑用地也已在洽谈中,将用来寻找适合北京市发展的企业。
在惟一还在正常运转的西联国际1区里,与切割机的轰鸣声和漫天飞扬的尘土交相辉映的不再是往日繁荣的交易景象,这仅存的最后一片石材市场如今也是门可罗雀、无客登门。而那些已被拆除的楼宇和厂房如今早已被大片新栽的树苗所取代,只剩下几个傲立的高大牌匾在向人们诉说着石材市场辉煌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