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石材行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了巨大转变,从单纯采石、加工向采矿、加工、机械、金刚石工具、配套产业、综合利用、护理等全产业链转变;由小规模生产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由最初的国内生产、消费发展成为进出口最活跃、国际化融合度最高的产业之一,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出口国;由零散开采转变为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组织结构形式升级换代;由生产要素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总之,石材产业正从传统采石业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绿色化的现代石材业转变。巨大成就、跨越式发展,既有全体业内人士的不懈努力与奋斗,也有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宣传、协调、引导,更重要的是有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与引导,尤其是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引导与规范,在行业发展过程不同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石材出口基地规划,促进外向型产业发展
改革开放增活力,石材产业有巨变。上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总产值、产品产量大幅增加,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尤其是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取得突破性进展,1990年进出口总额1154亿美元,直接吸收外资投资189亿美元,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十四个沿海城市,开辟了十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以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新区。基础设施和大型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建设城市设施、民用机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油田、电力、化工等项目。改革开放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石材产业不同时期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石材对外交流日益活越,石材产业在技术装备引进、生产加工、出口创汇等方面显现了强大的优势。1979 ~ 1987年,我国引进大理石生产线96条,新增板材加工能力494万m2,矿山荒料开采能力2.82万m3;花岗石生产线62条,新增板材加工能力277万m2,矿山荒料开采能力2.47万m3;人造大理石生产线32条,新增板材加工能力220万m2;水磨石生产线27条,新增板材加工能力547万m2。累计引进石材生产线217条,能力达1538万m2和5.29万m3。到90年代初,引进生产线达300余条。到1990年,全国石材产量达到1278万m2,1978 ~ 1990年石材产量年均增长33%,其中大理石产量705万m2,花岗石产量573万m2。石材出口更是显现强大活力,1990年全国石材出口达1.17亿美元,1980 ~ 1990年出口额年均增长28.8%。石材产品出口创汇约占全国建材行业出口汇总的1 / 10。石材出口在建材行业中优势明显显现,当年中国建材报有关石材出口报道见图1。
石材出口基地规划应运而生。1992年中国石材协会在福建泉州召开了石材行业年会,提出要抓住国际市场需求骤增的机遇,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业,“七五”成气候,“八五”上台阶。到1995年三石产量达到3500万m2,出口创汇达到2亿美元,到2000年三石产量6000万m2,出口创汇达到5亿美元。针对石材产品出口的良好发展势头,当时的国家建材局就十分重视石材产业的发展,早在1985年,建材局提出建设石材出口基地议题,曾派出以中非公司副总经理李仕璋、计划司非金属处徐立全、刘勇和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李咸一行4人,对广西、广东、浙江、福建等省的石材资源与开发情况做过约两个月的调查研究。1991年7~ 8月国家建材局领导又一次布置中国石材出口基地调研工作。由中国非金属矿公司胡兆扬副总经理牵头,计划司刘礼龙、地质公司刘绍斌、建北公司杨杰和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李咸做建设石材出口基地的调研工作,先后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省做了调研。为石材出口基地的建设,时任国家建材局副局长张人为同志曾多次到莱州参加调研、国外考察,并参加规划报告的评审工作。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建材局计划司牵头,委托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编制出口基地的规划、项目建议书等前期研究工作。
1992年5月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提交《莱州石材出口基地规划研究报告》。1992年7月3日,由国家建材局主持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北方(莱州)石材出口基地规划研究报告》论证会。国家计委、建设银行、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山东建材局、莱州市等13个单位32位代表及特邀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中国建材规划研究院李咸同志关于《莱州石材出口基地规划研究报告》’并对基地建设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与会单位积极支持、促进莱州石材出口基地建设,并希望有关部门尽早提出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中国北方(莱州)石材出口基地建设被列入国家建材“八五”莱州石材出口基地规划研究报告在中国专利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在石材宣传方面,将农历3月16日定为“石头节”,这也是今天石材展会的雏型。不断开拓石材市场,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建造名优工程。三是引资见成效,打破区域和所有图2 1992年编制的《莱州石制的限制,先后组建三资企材出口基地规划研究报告》规划。基地建设序幕正式拉开,见图2。
方案实施显效果。出口基地建设规划方案的总体设想是深入贯彻改革开发政策,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通过新建和技改加快矿山建设,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业,扩大出口创汇,逐步形成以莱州为主,技术先进、规模大、技工贸结合的出口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在行业内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基地分三个部分:矿山开采、石材加工、辅助工程,采用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方式,将莱州石材建成开采、加工水平高,产品花色品种齐全、多系列、成批量有配套能力,具有完善的对外对内贸易能力、产品展示、贸易洽谈场所;在港口码头、车站有完善储运、吊装设施;较高水平的石材机械、金刚石配件、磨具磨料的生产能力;有可承揽国内外高级建筑石材装修的专业队伍;有完善的科研检测机械和设备;有石材工业技术学校。
国家石材出口基地规划出台,莱州市政府出台了相应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出口基地建设步伐。经过五年实施,莱州石材出口基地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实施骨干带动战略,加在石材资源地质勘察,选择优势矿山作为开发对象,组织实施126骨干带动工程。打造了一个利税过千万元的银磊集团,二个产值过7亿元的乡镇(夏邱、柞村),6个石材产业过5千万的村庄。二是名牌见成效。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开采、加工设备,由粗放型向精加工型转变。银磊的“莱州牌”雪花白大理石系列板材获国内石材业惟一国优金奖,华夏的“刚磊牌”花岗石系列业24家,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其中,由农民投资兴建的石材企业就达200多家,同时,积极吸引市外投资达40多个家。四是大力发展配套产业。建成石材机械企业达20多家、磨料企业50多家、钢砂、金刚石锯片、冷却液等企业60多家。配套产业产值近亿元。
五是在区域布局优化,形成“一廊一带一区”的格局,即一个沿三兰线莱州段的石材加工长廊;二是环山石材开采带,二是沿城石材加工区,以银慕、幕幕等集团为龙头,吸引加工企业、外向型企业向加工区集中,并与石材长廊对接。莱州在国家建材局、莱州市政府的领导下,石材开发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配套水平越来越完善。到1994年,莱州市从事石材开采、加工、销售的乡镇、村庄达120多个,从业人员4万多人,年开采能力达到50万m3,加工能力达到600万m2,石雕5万多件,板材外销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30%。石材出口基地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对全国石材发展起到了示范带着作用。当时的国家计委、国家建材局正式命名莱州为中国北方石材出口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