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石材开采新品之后对产品进行命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具体原因分析
近年来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石材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际石材贸易进一步的蓬勃发展,中国几千种优质石材品种不断运往世界各国,其他国家的优质石材也蜂拥涌入中国市场,但目前市场上石材命名的乱、杂、怪等现象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石材行业的贸易和流通。笔者通过市场调查认为主要存在以下这些问题:
1. 多石一名
这种情况主要是名称相同但岩性、产地、花色等却不一样。比如:福建产的“中国黑”,河北产的“中国黑”,山西产的“中国黑”,内蒙产的“中国黑”,可以说在中国产的都可以叫“中国黑”,但各省份的黑板其实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没有深入的了解对比,还真是能混淆是非难以区别优劣,还有四川、河北和江西的绿花岗石都叫“中国绿”,而且花纹也十分相似。造成这种多石一名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命名没有产地条块分类,石材行业主管部门未能及时统筹审核,还有就是矿主、经销商名称夸大性的心理在作怪,在相近时间发现的品种大家都想冠上“中国”这个大头衔,以便借助已经打响知名度和品质品牌的品种的顺风车在市场上销售。再比如,现在市场上的“天山黄”其实产地不是在新疆的天山而是产自江西上饶县望仙乡的一种黄色花岗石,只是花点结构、颜色都十分相近,可以说是十足的赝品或替代品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天山黄”的假冒货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天山黄”和“新疆红”一样很早就在市场上走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但无序开采后,矿山出石产量下降,再加上路途遥远供货不及时等原因,造成市场上求大于供,这时后来开采的江西”天山黄“就及时跟进抢占市场,于是造成这种二石一名的局面。北京房山的汉白玉濒临枯竭,这时四川宝兴的“蜀玉白”也叫“宝兴白”就大举“汉白玉”的大名,征战大江南北。前段时间《南方周末》还特别专版批露了北京中华世纪坛的汉白玉为假货的事实。可见目前石材市场以次充好、冒名顶替现象的严重性。
2. 一石多名
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比如说“福鼎黑”除了有新编号“G3518”,老编号“G684”,还可以叫做“珍珠黑”和“晶黑”。“603”也叫“巴厝白”、“芝麻白”等,安徽产的“岳西绿豹”在上海市场就变成洋气的“绿宝石”了。再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江西“天山黄”因形似珍珠也叫“珍珠黄”,在当地又因为产石的山叫“灵山”故又叫“灵山黄”,如果有人再加上“江西黄”、“上饶黄”也不为过。国产石材如此,进口石材也一样一石多名。比如,产自印度“White Galaxy”有四个名称:“印度白麻”、“印度白金”、“紫点白麻”、“雪中红”,从板面的花点和颜色看这四个名称都十分相符。究其原因,除了经销商为了以新品新名打市场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工程承包商在其中“捣鬼”,石材行业现在已经进入微利时代,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在工程承接业务上,许多承包商未雨绸缪,送样时就打通设计师的关系,然后取个怪名让设计师先以此名设计图纸,目的是为了其他竞争对手找不到此名称的样品,以达到控制招、投标的目的,进一步达到了高利润承揽该工程的目的。正因如此,许多常规的石材在工地上都变脸变名,如“莎安娜米黄”冷不丁还会叫出个“布莱尔米黄”、“克林顿金麻”什么的,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 命名不贴切,较空虚
大理石如湖北的“凝香”、“化雨”,湖南的“粉荷”,江西的“斑玉”,安徽的“隐花”,进口的“天堂鸟”等,这类石材最大的缺点是均没有或不够表现饰面石材最重要的装饰特征、颜色和花纹。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有些矿主和经销商片面的追求命名上的新奇特,而违背了天然石材命名的一般原则。
为了让新产品能够有个独一无二又更贴切的名字,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对石材命名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避免犯了以上三种常见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