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会有「水痕」?
寿山石形成过程中,熔融的矿体,受到火山热胀喷出的压力,同时接触到不同的矿物元素,流动沉积于坚硬岩石间隙,因此产生了交杂的色纹,同时也决定了质地的松结度。
蜡化纯洁的矿体在凝固形成后,矿床若再度受到地壳变动的挤压或错位,则产生裂纹,这种裂纹时间一久,大部分会再受到周围矿质的填补。如果填充物为玻璃般的透明质,即成为所谓的「水痕」,这种格痕看起来很像裂痕,其实不算是,因为它已经受到二次生成相同硬度质地充填,且无损于石材的强度;如果填充物为氧化铁,则产生「红筋」;如果填充物为其他物,则可能成为「黑色格」或「粉土格」等。
「结晶性条纹」与「水痕」有何异同?
一般汶洋石、坑头石、杜陵坑、芙蓉石肌里多含结晶性条纹,这种条纹在石肌中透明度较高,且宽窄、数量不一,界限也比较模糊;而所谓的「水痕」,是地底中的矿体受到地壳变动的挤压或错位,所产生一条宽窄一致的细裂纹,这种裂纹时间日久,再受到周围透明玻璃质矿质的填补,因此形成一条极似细裂纹的透明玻璃质线,界限相当明显,应可区别。
「石纹」与「裂纹」有何不同?
所谓「石纹」又称「石泐」,就是二种不同透明度或不同色泽的熔岩相接合处,这二种熔岩所含的元素有时不尽相同,故透明度与色泽会有极为明显差别,看似裂纹而实非裂纹,因为这二种熔岩冷却后通常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时强度比较差,受到撞击时容易由此处纹理散裂。而「裂纹」又称「震格」,通常指在同一种质色、透度的矿块,受到外力强烈撞击后,所产生近白色的断裂纹路。
何种石面有「凝痕」?
《寿山石考》云:险峻高出的冻石,面多「凝痕」,若水合处,必出五色石,或波光云影状,是高山、都灵产物,非寻常山脉能致者。所谓「凝痕」,就是将印石平面的反射光引入眼内(迎光面),即可发现已切平磨光的石面,仍有些微凝结成凹凸不平的面,或蜿蜒而隐约的突出线纹产生,这种石通常含微晶石英量较高,透明度也较高。至于是否一定出自高而险峻的山脉也不一定,因为这种「凝痕」除了高山、都灵之外,坑头、芙蓉、巴林石也都含有。
同一种石有质性熟与稚(未熟)之分别吗?
有的,例如田黄、芙蓉石中就较明显有熟与未熟之分,一般田黄石的熟透,是指通体油润而灵透的感觉,若一块石中仍含有不透明的浅色块,则会被指为未完全熟透;芙蓉石中若某部分质地不太润透,感觉尚未蜡化完成的,也被称之为幼稚(未熟)。这种石即使出产的年代再早,也无法改变其质地稚而未熟的感觉。
石质透明度愈高,润(Q)度愈低吗?
相信有不少玩家或收藏家有相同的感受,除了田黄石外,高山、坑头、杜陵種屬等透明度较高的石种,总感觉没有透度较低的善伯、旗降及芙蓉石那么油润。
笔者曾见过二个白色的結晶性芙蓉,透灵如水晶,色泽明灵可爱,上手后果然没有一般芙蓉石那么油润,以相同的石种来说,是不是石头所含微量石英(或硅、铝元素)增加后,相对的含蜡质量反而降低?換句話說比較油潤的石頭,透度會比較差些。是否有又油潤透度又高的石頭?目前虽然没有科学证明这二种之間的必然关系,实在值得研究。
寿山石油养不够会出现「裂纹」吗?
因为古时寿山石的开采,是用敲凿的方式采矿,近代甚至还有一段时期采用爆破的方式采矿,因此纯洁的矿体中,难免会隐夹着大小不一的震裂纹。寿山石绝大多数的裂纹,都是在采矿及运送过程产生的,只是被油质掩盖住了,相当不易发现,仅有少部分质地较松的高山石是因过分乾燥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买来比较结性的寿山石如果没有裂,以后即使不太油养也不太会产生新裂纹。
应如何看待寿山石的「裂纹」?
一块质地纯净、色泽瑰丽的寿山石,如有裂纹,其价值必然降低,因此中间商开料时,无不想尽办法予以闪避及切除,但总有部分石料、章件无法完全做到,因此还要请石雕艺人发挥功力来遮掩,或以抹油、上蜡方式来掩盖。至目前为止,有人将裂纹雕刻遮掩、制造成假红筋、抹油注蜡填补等方法,但尚无其他有效的方法,使裂纹永远消失不见。
如果您玩寿山石,一定会碰到这个令人心痛又扰人的问题。如果裂纹大又深、又在石头的重点上,例如人物的脸部、雕件的连结或支撑处及印材的中段部分等,即使它的质地如何洁净、色泽如何美艳,价值也会因此降低;如果裂纹短小、又在石头的背部、底部或边缘,应该无损其姿,所以如果您喜欢寿山石,最好学习如何包容石上的小裂纹。
中国四大名石为何?
以往只有寿山石、青田石、昌化鸡血石较为知名,近来蒙古巴林石窜起,产量及质地都不逊三种名石,故已挤入四大名石的行列。至于江西石、河南石、青海石、广东绿及东北各省所产的冻石,因成名较晚,或因质地稍逊、产量少,都尚未进入名石之列。
何谓「冻石」?
冻石一般泛指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及他省所产的叶蜡石种,摩式硬度约二至三度,非常容易下刀治印。因为这类石,质地细腻温润、色彩瑰丽、晶莹华滋、凝灵如冻,故也被人称为「冻石」,这种名称也被认定为是这种叶蜡石的另一种称谓。至于其他宝石、玉石或雅石类,即使透度再高,亦无人以此号名。
什么是「四姊妹石」?
杜陵矿脉产石中,杜陵、迷翠寮、尼姑楼与蛇匏,因产地、质性接近,被人称为「四姊妹石」。
其中以杜陵的质色最佳,被誉为「山坑之首」,琪源洞杜陵温色泽柔妩媚、质结色美,黄者似田黄,产量犹比田黄少,更是被誉称为「杜陵坑之首」;优质掘性杜陵与田黄石亦极为相似,鉴别困难。
什么是「财主石」?
山坑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瑰丽多彩,但石质稍松,每遇严夏酷热或秋冬气燥,表面容易变得枯燥,甚至出现渣点及裂纹,色彩也会变得稍显暗淡,必须经常抹油以泯润泽,需要人家伺候,所以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外号,称为「财主石」。
什么是「样品石」或「品种石」?
品种石不是质色一等一的标准器,质色一等一的标准器是精品,不是品种石。
什么是品种石的标准?比如说无头佛、迷翠寮、尼姑楼、老岭石、金狮峰、豆耿、花坑、鲎箕大红袍、百米旗、柳坪石及其他外省石,我们很少会买来收藏的石种。买品种石最主要的目的是拥有,拥有的目的不是用来增值,而是用来知石性,可以增广我们的见识。老练的寿山石玩家,必定会买几个这类的「样品石」,做为日后不管是收藏、同好讨论或买卖时的参考。
另外,上述这类粗石,也偶有精彩的佳品,如油润的掘性无头佛田、纯黄的老岭黄、金狮峰田、五彩豆耿、柳坪晶...等。这些稀有的品种,也是值得拥有的石头。玩石不要老是只想到投资报酬率,而是要玩得精明,玩得广识。
何谓「图书石」?
一般泛指其他产地所出质地尚可但仍适合治印的杂石。青田、福清、巴林、东北等均有这类石产出,品质较低下,质滞不透明、色泽呆板、纹理花杂,价格低廉,经常被文人拿来做篆刻练习或蓋於書本閒章之用石。
什么是「外省石」?
虽然大陆其他省份也少数出产和寿山石质色相当的叶蜡石,但由于福建寿山石成名最早,被收藏的数量最多、品种分类也最完备,故市门一些寿山石玩家认定,凡出产自福建省以外的彩石,诸如青海石、湖广石、广东绿、江西石、河南石及东北石等,均统称为「外省石」,多少有点轻篾的意味。但对于知名的浙江青田石、昌化石、蒙古巴林石、等,因已知名自立门号,则不被称为是「外省石」。
福建其他县份产石亦称「寿山石」吗?
寿山石一般泛指寿山村方圆数公里矿脉所产之冻石,虽然福建省其他县份也少数出产这种叶蜡石,诸如福清、莆田、闽清、罗源、长乐、仙游、寿宁----等,这些石虽然不算「外省产石」,但也不归于寿山石的任何品类。目前寿山石竭产,福州一些研究寿山石的专家居于爱屋及乌的心理,也逐渐在收编这些石,以沾寿山石的高知名度。惟,这些石的质地、产量逊于寿山石,日后能否受到玩家、收藏家的青睐,不得而知。
什么是「开门」货?
这是石商与玩家间的行话,一般指特徵明显,没有什么争议的石种,称为「开门」,有开门见山之意。但有时这句话,是双方买卖或微有争论时,用来消除对方疑虑的,不见得百分之百就是真的。
什么是「高档品」?
由于每个玩家、收藏家个人喜好不同,对于「高档」的定义也都不一样,例如有人对掘性石种特别有兴趣、有人专买透明度高的、有人讲求名家雕工、有人偏爱老古章件、有人认为愈大材愈好等等。但市门对于「高档」还是有一定的标准,这套标准不外乎:石种要稀罕珍贵、质性要润结、色泽要明艳或柔美、肌地要洁净透亮、材形要方高大、雕工要精美或名家所刻、没有不正常的裂纹等。愈无法符合上述各点要求,就愈相对「低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