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冻」与「结晶性芙蓉」如何分野?
芙蓉冻:很早期就有出產,一般泛指透明度较高的芙蓉石而言。大部分出自竹头窝及绿箬通矿洞,色泽淡雅,含结晶纹,在强光下显现较高的透明度。
结晶性芙蓉:出产時期較晚,約在90年產于上洞附近,色泽通常比较为濃厚而艳麗,红者厚艳如朱,黄者如蜜、白者灵透或润如白玉,结度、透度颇强,偶呈鼻涕清玻璃质,与一般芙蓉冻淡雅的细嫩感不太相同,故仍可分辨。
「紅花芙蓉」与「紅花凍芙蓉」如何分野?
芙蓉石通常很少純色,凡芙蓉石帶有大面積片片紅色朱砂者,均稱為色「红花芙蓉」。而底色白无法看出朱砂色点,红色呈片晕红状,如朵朵红花浮于水中,質色純粹而美者,則稱为「红花冻芙蓉」,是芙蓉石中的神品。
兩者比較大的差異在於「红花芙蓉」比較不計較紅色朱砂的形態、是否如朵朵红花浮于水中,如新財洞「红花芙蓉」,紅色點呈絲狀或根狀,就沒有朵朵红花浮于水中的感覺。而「紅花凍芙蓉」要求就比較嚴格,一定要底色白无法看出朱砂色点,红色呈片晕红状,如朵朵红花浮于水中。
如何鉴别芙蓉石与汶洋石?
芙蓉石与汶洋石质色非常相近,但一般来说,汶洋石的结度接近老嶺及大山石,硬度略高于芙蓉石,肌里多含结晶性条纹或水痕,偶有黄色皮层,玉白色不帶青氣,无芙蓉屎(但偶有白色渣斑)、少黑细点。
若二者相仿难以鉴别时,要从色泽方面来着手,由于汶洋石产出的矿体较大,大都通体一色,它的白多呈滞粉白,是一种比较新的白,经过油养日久,方有芙蓉石的油润感,偶有黄色皮层,极少带青色或少有青红二色相混的情况;而芙蓉石很少通体纯色,多含青气或有青黄、红白等多色相混的情况,有黑点及芙蓉屎。
哪种石不能油养,甚至要少把玩?
芙蓉与高山石中有一种不透明的鸡骨白及瓷白的石种,这种石带粉质而略松,经适度抛光后,会散发出类近磁器的光泽。这种石把玩前要洗手,但千万不要油养或浸油,否则整个分子结构会改变,反而容易显露出裂纹,轻微的可以泡水数日逼出油质来改善,严重的则永远无法回复旧观。
瓷白芙蓉与瓷白高山石如何分別?
瓷白芙蓉与瓷白高山石带粉质而略松,外觀相差不多,经适度抛光后,都会散发出类近磁器的光泽。这种石經泡油或把玩後日久被手油所沁,瓷白芙蓉吃油部份會顯現出芙蓉石的質地,瓷白高山吃油部份會顯現出高山石的質地。
白芙蓉石要尽少油养,白色汶洋石呢?
白色的汶洋石,因石性较接近老岭及大山石,质性略硬燥,异于月洋矿区的芙蓉石,不油养容易产生细裂纹,故建议适度予以油养。
至于寿山石书说的:白色的芙蓉石不宜油养,以免色泽变黯或变牙黄。其实芙蓉石质地十分细结,以目前收藏家使用的婴儿油或白茶油,应不致于使石变黯或牙黄。不宜油养这种说法,应该是指磁白芙蓉而言,或者是指以前的人使用花生油、发油等不良油脂,才容易使白芙蓉石产生变色。
水坑石有红、黄色的吗?
据一位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他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蓝及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色;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但个人以为,坑头占在高山东北侧的一座小山麓,虽说质地较高山石脂润凝结,但地理环境相接近,差异应不致太大,只是坑头产石产量本来就少,红、黄或桃花等色相对更稀罕少见罢了。
高山石有青绿色的吗?
在南面高山产石中青绿色者极为少见,以知名的水洞、嫩嫩洞、新洞、太极头、荔枝、鸡母窝、四股四来说,未曾见闻有青绿色的。倒是坑头出过一批少量的坑头青,是微青绿色的;东南面杜陵坑石中,杜陵、鹿目及尼姑楼偶见,善伯、月尾石常见;北面矿系老岭、大山、猴柴、松柏岭、墩洋等青绿色石的产量就多了。
那些石种会有「银包金」的现象?
一般掘性石种石皮的色泽,受到流埋田土色泽浸渍的影响,黑色田土产生黑色皮,白色田土产生白色皮。银包金(或金包银)的田黄石、牛蛋黄,因受埋藏于地底白色砂土沁渍及抽离的作用,石皮产生外白内黄这种特别而罕有的现象。 山坑石因有许多色层较分明的石种,例如旗降、杜陵、善伯、马背、芙蓉、山秀圆等,会利用色层分明的巧妙关系,巧雕成局部银包金或金包银,但这和掘性石因环境的沁渍及抽离作用,而产生整个石皮泛白的现象不同。不过,利用这种色层巧雕的银包金(或金包银)山坑石,因产量较少,取材不易的缘故,所以价格在亦相同石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