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的石材资源不断流失,曾引以为豪的北京汉白玉大理石、丹东绿大理石,已经没有可供批量开采的资源;著名的山东雪花白大理石、四川芦山红花石、宝兴白大理石等许多优良品种的矿山也被破坏,危在旦夕。优质石料的匮乏大大阻碍了石材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内数以万计的石材加工企业中,小型企业约占95%以上,中型企业只占总数的4%,大型、特大型企业寥寥无几,而作坊式的私营开采、加工企业却多如牛毛。这种小、土、散、乱的生产状况,缺乏整体发展规划,造成了大量石材资源的严重浪费。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矿石出产合格率平均达5--8%,而在发达国家已达75--85%;一些矿产丰富的国家,石材企业的人均年产板材量达2000平方米至1万平方米,而我国石材加工企业的人均年产板材则不足150平方米。石材资源滥开发的局面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我国石材行业应当很好地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挖掘和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及名品上做足文章。此外,石材行业还要大踏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用精美绝伦的石材工艺产品去争创更多的外汇。同时,建议国家建材部门采取措施抑劣扶优,禁止滥采石料的不法行为,并对矿山实行严格的开采管理,以控制石材资源的大量流失。有关专家疾呼,应当立即发起一个“拯救”石材产业的联合行动,一方面竭力保护可供开发的珍贵石材资源;另一方面重点保护多年积累起来的国有名牌,充分利用原有的名牌优势,加大科技投入,重振我国石材行业的雄风。
中国石材行业无序竞争敲警钟
经过20年的奋斗,中国已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石材生产大国,年生产量居世界第一位,贸易出口额则仅次于意大利,排名世界第二位。这20年间,中国的石材行业基本上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率,是我国GDP增长速度的2 倍以上,我国石材产量超过了1500万吨,石材总产值达1000亿元,中国的石材进出口额达到了创记录的9.47亿美元。
福建是中国的石材生产和出口大省,以厦门为中心的闽南金三角,更是一个世界性的石材加工基地。这里有4000多家石材生产企业,石材产量和产值居全国首位。厦门市有近500家贸易公司从事石材进出口业务,厦门港的石材进出口占中国石材进出口总值的2/3以上。
中国石材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正以势不可挡之势迅猛发展着。但是,形势一片大好之下,中国石材业的警钟也已经敲响。这几年,由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无序的市场竞争,导致中国的石材价格在近几年内连续下降,跌破了欧盟所认为的合理价格水平。
闽南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15000多家采石厂,4000多家石材加工厂,原本很好做的石材出口贸易,近几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石材需求国的进口商直接飞往厦门及其周边地区,亲自前往各大大小小的石材加工厂,直接与他们砍价杀价,而往往他们也能拿下非常低的价格满载而归。据业内人士透露:日本对中国的墓碑石有巨大的需求,墓碑石过去每立方米价格是3万———4万元人民币,现在只有2万元左右了。石板材(350 3#)原来每立方米价格可以达到40美元,现在还不到10美元,下降了4倍。其他石材配套产品也跟着大幅下跌。石材生产者相互压价,乐坏了国外石材商,苦坏了我们的整个石材行业。
据业内人士说,在闽南地区,大多从事石材开采的企业是这么办起来的:几家人凑几千块钱,买一台圆盘机,就可以做石材加工了,无须什么大的成本,也无须什么技术条件,只要愿吃灰尘,愿挨噪音,就可以赚钱发财。作坊式的石材加工厂沿街而开,一家挨着一家,由此产生的便是看谁比谁的价格低。先姑且不论资源的无序开采和粗加工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和后患,单就价格跳水,就又应验了有人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国际市场的竞争谁怕谁?怕的是我们自己打倒自己。
另外一个引起企业家和专家们忧心忡忡的问题是,伴随着无节制、毁灭性的胡乱开采,我国部分优秀的石材资源已经接近枯竭。石材是一种资源,但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中国的石材资源储量是世界第一,石材原料的消耗量也是世界第一,如果不改变胡乱开采这一状况,最后在竞争中输掉的岂只是价格?企业家们说,价格跳水让石头砸了我们自己的脚,忍一忍可能也就过去了,可资源的浪费与消逝却是我们心头永远的伤,不触也痛。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建筑装饰协会石材委员会会长严克明呼吁:赶快给盲目开采者泼泼冷水,赶快给中国石材企业正确定位,因势利导,合理发展,使产业规模化、科技化,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厦门万里石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精沛建议,进一步下调国家在石材荒料的进口关税。我国现行石材及制品的综合税率为21.6%,而日本仅为5%左右,美国也只有5%-6%,欧盟在 8%-15%之间,由此可见,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税率差距甚大。有关人士认为,石材是不可再生资源,从生态与环保和资源的保护利用等综合因素来考虑,原料进口应当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