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材行业新一轮洗牌正在加速进行。据中国石材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石材企业的数量在2017年末达到最高峰值后,自2018年伊始一路减少,到2018年末共减少452家。2019年8月末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2683家,较2018年末减少392家。
记者采访发现,规上企业锐减的主要原因在于资金链断裂。中国石材协会秘书长齐子刚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增长模式由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传统石企的经营模式难以再持续,行业“马太效应”逐步明显,石企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资源将更加向龙头企业集中。
无尘现代化生产车间
石企两极分化日趋明显
日前,齐子刚在做2019年国内石材行业分析会上,给出了这么一组数据:2019年8月末,规模以上企业中亏损企业190户,比去年同期增加26户,比上年末减少29户;本年累计亏损额4.8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5亿元,同比增长38.52%。亏损企业面7.1%,比去年同期增加0.97个百分点。
“从数据不难看出,现在中小石材企业亏损居多,行业两极分化非常明显。”齐子刚说,如果中小企业还继续孤军奋战,没有改变增长模式的话,未来会更加艰难。而综合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可能会获得更多优势资源。
日前,记者来到福建省华辉石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业务室墙上的排期表密密麻麻,订单交货日期排到了明年五六月。华辉股份副总经理潘小毛告诉记者,华辉目前只跟央企合作,虽然合作周期长,但有始有终,走完流程,一分钱都不会少给。那些有欠账、赖账前科的装饰公司,基本不考虑。
而作为福建省第一家人造石企业,福建鹏翔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再生石,不仅涵盖产品种类多,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创立13年来,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逐年攀升,而且经过逐年投资和升级改造,企业生产技术在行业内也名列前茅,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佳,处于产销两旺的局面,更成为华为等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此外,刚刚登上福建新闻联播的泉州华润石业有限公司,也向外界交出了一份骄人的成绩单。过去一年,华润石业石材进口量达5000多个标准柜,主要来自葡萄牙、土耳其、埃及等多个国家,石材成品出口量达600万美元以上,主要销往北美、中东等地区。
得益于对石材行业和应用市场的深刻理解以及规模化资源聚集优势,石材龙头企业保持稳定增长。石材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而中小型企业则是在行业巨头和独角兽企业的夹击下谋发展。
南安市海波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江闯告诉记者,他们工厂不对外加工,但家装和工程都有承接。“有欠款的工程都不接,所以今年工程订单量明显减少,大概不要一个月,最后一单就可以交货。”江闯说,今年行情不太好,放假会早一些。等明年有单了,再开工。
无独有偶,位于石井中泰集控区的南安市艺桥石材有限公司,也正在做最后的生产冲刺。艺桥石材总经理卢中华坦言,往年订单量较多,都是要过完“尾牙”之后,工厂才放假。“今年,订单没排得那么满,应该会提前放假”。
业内人士白利江告诉记者,目前石材业已呈现出明显的“头部效应”,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未来行业仍将延续这种趋势。这里的资源包括资金、客户资源、政府资源等,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客户资源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同时,大企业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远远强于小企业。
鹏翔再生石馆
品质是企业发展分水岭
在鹏翔实业董事长王少芳看来,企业没有与生俱来的实力,有的只不过是对品质一如既往的坚持。
王少芳坦言,为了坚持品质,鹏翔也曾渡过多年非常孤独的日子。“别人是拼命降低成本,先打死竞争者。而我们鹏翔是想,怎么做得比别人好,卖得比别人贵。”在鹏翔成立的13年时间里,他始终围绕着怎么让企业不倒闭在一直创新,一直提品质。
说到品质,除了需要好的原材料,还需要好的设备才能实现。王少芳笑言:“鹏翔对生产设备的投入,不是谁都舍得的。一条水磨石的生产线就得1000多万元,都可以办一个厂了。”
令他深感自豪的是,鹏翔每年帮助石材行业消耗了100万吨的石粉,并把做成的再生石产品销往120多个国家。王少芳说,有了这么多客户,他们提出的种种要求,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倒逼机制”, 促使鹏翔在产品质量监管上完善制度。
除了鹏翔,但凡越做越强的企业,对品质的要求都极为苛刻。华辉也不例外。潘小毛说,多年来,华辉一直在工艺技术上下足功夫,因为只有工艺技术好了,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只有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赢得更多的客户订单。
“华辉承接的项目多是各地的地标性建筑,不仅石材面积大,而且对工艺要求极高。”潘小毛说,好质量需要钱,坏质量需要更多钱。与其为坏质量买单,不如花钱为品质背书。
据介绍,华辉从成立至今,对设备的投入相当舍得,并始终相信,唯有好的设备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因而对于动辄百万元的意大利进口设备,也依然毫不手软。同时,为了保证生产和安装品质,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专业的团队对接,直到交付甲方为止。
而在“生意不太好做”的大形势下,华润石业始终坚持品质,专注做好擅长的事,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从产品的试制到工艺调试再到量产,工艺和设计形成闭环反馈改善系统,使产品质量在源头上创造,在工序中产生,从而达到降本增效成果的最大化。
华润石业董事长黄庆达也告诉记者,华润的目标是做到一样的产品质量,华润的价格相对较低;一样的产品价格,华润的质量相对较好。
不少中小规模石企转型做贸易
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战略
企业的成功,贵在与时俱进;企业的成功,是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做对了事。
潘小毛认为,华辉能够较好地应对当下形势,很关键的一点是,能够认清企业发展阶段,并调整经营与管理的侧重点。优化产品、优化组织和优化资产,并确保资金链健康。
“早在几年前,因为经济下行,作为房地产下游产业的石材行业亦出现疲软,当大家都在等着变好的时候,华辉已开始加速相关渠道建设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庆幸的是,这些改变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才能让我们比较从容地面对现在的局面。”潘小毛说。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行业内一些人都在为主要出口美国市场的鹏翔再生石捏冷汗时,鹏翔却表现得异常的沉稳。或许这并非第一次面对,又或许是已经做好了应对准备,这一年里,鹏翔不但没有出现大家担心的一落千丈,反倒实现了华丽的逆转。
鹏翔实业国内营销中心事业部总负责人何佳鹤告诉记者,过去美国的确是鹏翔的主战场,但这不代表鹏翔就放弃了其他市场。事实上,鹏翔的产品卖到了全世界120多个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深耕东南亚、欧洲市场和转型做国内工程。所以,即便中美贸易摩擦,对鹏翔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此外,鹏翔也是石材行业较早进行内部改革,并实施事业部独立核算制度的企业。王少芳坦言,企业能够躲过时代的利刃,靠的并不是所谓刚刚好的运气,而是未雨绸缪的智慧。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进行变革。2014年,鹏翔就开始推行事业部制,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阿米巴管理模式。每个事业部作为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按照小企业、小车间的方式独立经营,以此调动干部员工的积极性。”王少芳感慨道,不可否认,在推行的前期,也遇到了非常大的阻力。但现在来看,如果没有当初的执意而为,也不会有今天的鹏翔。
鹏翔花了3年时间才完全推行事业部制。现在,鹏翔拥有石英石事业部、工程运营事业部、原材料加工事业部、国内营销事业部、进出口事业部、品牌运营事业部,鹏翔石材城事业部、岗石事业部等八大事业部,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各事业部不仅能够实现高度专业化,快速对市场作出反应,同时也增强了鹏翔的内部活力。
华润企业和润大理石三厂
学习是致远的原动力
在之前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但凡发展快速的企业,老板都是特别主张学习并带领员工学习。这种自上而下的学习热潮推动着企业不断向前。王少芳和黄庆达就是这样爱学习且积极带领员工一起去学习的老板。
“企业决策者不学习不行,不学习决策就会落伍新时代。但是决策者光顾一个人学习也不行,要让员工一起学习。否则,员工跟不上节奏,理解不了公司的战略决策,更没有员工能干新时代的活。”黄庆达说,自己是2011年开始到外面专业的机构学习,次年就开始将员工送出去学习。
据了解,从2012年至今,华润共输送了80多位企业中高层外出培训,每年投入培训经费超百万元。仅去年12月,华润就花了100多万元,邀请行动教育的导师到水头给华润企业的中高层进行《全面预算班》培训。
“要是人才不够用的话,那一定是投入不够。如果企业需要10个,我就培养20个。”黄庆达从不认为自己培养的人才离职了是一种背叛或者伤害,他觉得这是华润的光荣——为行业培养了人才。“对员工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经历。不能因为担心员工流失,就不做了。”
无独有偶,2009年王少芳就去厦门学习企业盈利模式。去年,盈利模式在厦门开课,他又去复训。他坦言,整个鹏翔的运转模式,跟盈利模式息息相关。但单独他一个人知道,整个团队没有深入了解是不行的,因为鹏翔现在实行的是事业部制。
“我们不可能让全部员工去学习,至少事业部的高管都要参加,有些思路才能畅通。”为此,王少芳打了个比方,以前作为企业老板,就像一个烧煤的火车头,拉得很累;现在整个团队跟动车一样,每一节车厢都有动力,推着动车行驶,而动车头只是把握方向,这样就轻松许多了。
在他看来,老板是车头,推动力来自各个事业部,这样跑起来才快,才轻松,而且又稳。
水磨石正流行
中小石企急需转型
伴随资源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中小石企是否还有春天?白利江告诉记者,联营或者差异化经营,再或是转型,对中小石企而言都是不错的出路。
在众多中小石企转型案例中,南安云锦石材有限公司无疑是成功的一个。云锦石材总经理高成海曾从事石材生产十几年,但近些年工程欠款严重,融资又难,对于云锦这种中小规模的石材加工型企业来说,实在苦不堪言,故而转型做贸易。
“做贸易,相对加工简单许多,不用去担心能不能按时交货,也不用担心欠款。只要选对品种,就成功了大半。”高成海说。
转型做贸易的还有海波石材,江闯告诉记者,海波石材现在是工程和贸易两手抓。“自己有工厂,对做贸易来说,也有一定优势,至少可以保证加工品质和工期不受影响”。
当然,也有不少中小企业开始差异化生产,比如做精做专超薄工艺。南安市克勒迪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绍雄曾做了20多年的石材,但一直都是把石材用于墙面铺贴等,加上近些年工程欠款严重,他起初纯粹想另谋生路。但做了大半辈子石材,不想就此放弃。
于是,从2016年开始,他逐渐将重心转向石材工艺品方面开发。去年,克勒迪突破了大理石的超薄技术壁垒,无须任何底材复合,就能做到3.5毫米双面光,在厦门展期间,一经展出,就接了不少外贸公司的订单,开始批量化生产。
据介绍,目前3.5毫米超薄板,克勒迪可以做到1.2m×0.6m,将不再局限于小件家居用品,也可以运用于多边形桌子等产品上。这对中小石材企业来说,无疑是其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突破口。
来源:石纪